时要新闻

全球文明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

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党组书记 主席刘凤珍受邀出席 本次会议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主办。李书磊宣读习主席贺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大会发来贺信。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先后致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党组书记、主席刘凤珍、联合国和平发展特使张亮等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开幕式。 在 7月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召开期间,由中国科协主办的“文明交流互鉴与科技创新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出席并做主旨发言,中联部副部长李明祥致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主持论坛。中国科协特聘专家刘凤珍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言国内外嘉宾100余人出席。 贺军科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抓住人工智能时代机遇、应对共同挑战,要以文明互鉴共塑科技发展价值共识,跨越文化偏见、尊重文明多样性;要以科技合作为文明互鉴搭建桥梁,让科技成为文明隔阂的调解器、多元价值的平衡仪、集体智慧的孵化场;要以开放的胸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遵循精确严谨的理性逻辑,又兼具“万物并育”的文明哲思,实现科技向善的共同愿景。 与会国内外部长级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国际科技组织负责人等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贺信中提出的倡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对文化的影响、价值伦理构建、文明多样性保护等时代命题,充分表达观点,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文明发展的机遇版图,提出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生态,达成推动知识流动、技术普惠合作、弥合数字鸿沟的行动共识。 本次论坛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主办。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本次会议的举行架起了融通中外的文明之桥,开启了交流互鉴的团结之窗,彰显了中国方略、中国方案的胸怀与担当,将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落实,也将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构建开放包容世界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意义。在论坛开幕式上,印度尼西亚民主斗争党总主席、前总统梅加瓦蒂忆及1955年亚非会议时语气激昂,“今年是标志着亚洲和非洲各国在印尼万隆市以团结和独立精神凝聚在一起的70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即大家熟知的1955年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不仅是印尼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更是至今仍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篇章”。“我将中国视为值得效仿的典范。”梅加瓦蒂坦言,这个曾参与亚非会议的国家,如今已崛起为全球政治经济强国。其发展历程印证了全球南方国家——那些曾被视作“边缘地带”的群体完全有能力成为世界格局的核心力量。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当前部分国家回归零和思维,世界各地战争与对立不断重复上演,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旗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联通世界,以各种全球性倡议推动各国实现发展,增进相互理解,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霸权逻辑,承认文明多样性,为全球治理注入可持续的东方力量。“莱索托有句古话:‘智慧不存在于一个家庭中,而在所有家庭之中。’莱索托高度赞扬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推动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举动。文明交流对话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莱索托外交部常秘波利卡普表示,当今世界依然存在分裂和不平等现象,推动文明对话交流在当今世界极为必需。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商品、人力等资本的交换,也应当是思想价值和文化的交流,各国应该凝聚起更多包容发展的共识,接纳世界上的不同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不是强加单一的模式。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总书记本穆巴拉克表示,开展文明对话的条件是承认他者,这里的承认并不代表完全一致,而是尊重差异性、合理性。文明对话应基于创造性的互动,以开放态度探索共识。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世界人民交流的桥梁,如今中国又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三大倡议,为构建多极化的世界提供了智慧和方案。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政治局秘书长阿卢什表示,不同文明始终是人类创新的重要源泉,文明对话是人们互相理解的支柱。要推动实现世界和平,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不同文化人民之间搭建起桥梁,破除误解,增进互相理解。“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体现了国际社会超越分歧的真诚意愿。中国倡导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我们期待中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全球发展繁荣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如何以文明互鉴促进全球更好的发展是与会嘉宾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活动,无论何时都是实现世界繁荣发展的强大力量。”马里手工业、文化、旅馆业和旅游部部长马穆·达飞介绍,公元8世纪到15世纪,撒哈拉地区已经形成庞大的商贸网络,该地区的人们依托这一网络开展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如今是全球化时代,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全球经济的繁荣理应让所有人受益。在这方面中国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像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起了众多国家和人民,让包括撒哈拉在内的广大区域都获得发展机遇,全球需要以开放心态实现合作共赢。保加利亚国民议会教育和科学委员会主席、前副议长安德雷伊·乔尔巴诺夫表示,技术创新对各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国间需要互相学习并且分享实践案例,当前也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供各国间共享和交流,这就像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桥梁。开放交流是现代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文明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的基础。各个政府应当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发展环境,共同塑造一个基于彼此尊重的未来。“中安双边贸易非常繁荣,2024年,中安双边贸易额208.8亿美元。”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党总书记保罗·庞博洛对中安合作数据信手拈来,对中安合作更是赞不绝口:“中国是安哥拉的重要伙伴,尤其在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在安哥拉,中方合作项目涵盖很多领域,包括交通、人力资源培训、铁路、电力等,这些合作符合安哥拉的现实发展需要。可以说,中安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典范。”这样的双边合作在当今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和深层变革的背景下更显弥足珍贵,庞博洛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可以促进中安、中非交流交往的活动举办,“如同过去我们曾携手并肩,未来我们也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推进科创交流合作“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与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其中,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正是最重要的文明交流渠道之一。”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部长郑立慷表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绿色生物技术等正深刻重塑社会形态与文明根基,必须确保各国能平等地获取这些技术与知识,使科技进步成为联结不同文明的桥梁。郑立慷表示,近年来马中双边关系持续深化,双方已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国正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致力于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将进一步促进各国技术交流、共享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全球性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交流合作不可或缺。”多米尼加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部部长富兰克林·加西亚·费尔明表示,“当前中国在多项前沿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多中两国通过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等平台,不断深化创新技术领域的交流。我们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中多学术合作、师生交流、联合研究等项目,架起理解、合作与进步的友谊桥梁。”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与会嘉宾共同关注的焦点。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执委纳文·瓦索亚表示,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技术革命。在此进程中,亟需建立包容性的多边治理框架,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有效监管,尤其要重视提升AI技术的可及性。为此,WFEO正实施“非洲工程能力建设计划”,通过“人工智能助力工程师”等强化培训课程,弥合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技术鸿沟。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这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的重要指南。”联合国经社部政策协调助理秘书长比约格·桑德凯尔表示,决议聚焦AI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国际合作的务实举措,将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AI能力,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 大会的最后还进行了《北京宣言》一、我们,来自140多个国家的政党政要、政府部长和各界人士代表,于2025年7月10-1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围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主题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二、我们认为,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同文明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人类文明百花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支持彼此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共同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包容互鉴、和谐共处。 三、我们看到,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地缘政治和阵营对抗暗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滋长,全球经济发展遭受多重冲击,技术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仍在扩大,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峻,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多变。各国应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深化交流合作,扩大互学互鉴,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四、我们认为,不同文明凝聚着各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它们与时并进、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每一种文明都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都应当在传承中得到不断发展。我们愿共同促进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合作,传承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人类文明成果,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我们认为,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是消除文明隔阂和误解、促进人类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效途径。我们呼吁加大各国人文往来,拓展教育、科技、文化、学术、智库、媒体、青年、旅游、体育、艺术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地方间友好交往,增进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 六、我们愿以此次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为契机,继续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明对话,进一步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完善机制平台,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激发文明进步不竭动力,共同绘就人类文明新图景。 七、我们衷心感谢中方为举办此次会议作出的巨大努力,赞赏中方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的重要贡献,愿与中方共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世界文明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Nina Chen

阅读更多

谨以此文献给联合国中文日:《让中文之美绽放在世界舞台》

作者:中华龙文化研究第一人王春龙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文,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月2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联合国中文日,不仅是对中文的一次盛大礼赞,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2010年,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0日,即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定为联合国中文日。这一举措旨在庆贺多种语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选择“谷雨”这一天,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它是为了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伟大贡献。传说中,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诞生,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从此人类告别了蛮荒,中华文明得以记录和绵延。而谷雨时节,正值秧苗初插、作物新种,催生百谷的雨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寓意着中文如春雨般滋润着世界文化的土壤,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茁壮成长。 每到联合国中文日,世界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诗意中国·浪漫风华”为主题的活动中,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联合国职员朗诵中国古典诗词,从《诗经·小雅》片段到《短歌行》《春晓》等,那优美的韵律和动人的词句,让嘉宾们仿佛穿越千年,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字里行间——汉字中的文明密码”主题展览,通过展示古老的汉字演变历程,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汉字所蕴含的文明密码和独特魅力 。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写意与中国文字之美”主题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以“字贯古今 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为主题的活动,现场展示战国竹简、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展览,中国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身着汉服的艺术家演奏古曲,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此外还有学术沙龙、少林功夫表演和讲座等活动,让各国来宾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这些活动的举办,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参与,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更深刻感受到中文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的美国青年扎克·丹茨学习中文十年了,他表示学习汉字是个非常有趣的体验过程,每个汉字的每一部分都蕴含特殊的含义,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像扎克·丹茨一样,被中文所吸引,加入到学习中文的行列中来。 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全球“中文热”持续升温。据统计,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过2亿人,世界各地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共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 。除中国外,全球每31人中就有1人曾学习和使用过中文;全球有超过1/4的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部分国家如美、俄、英、法、匈牙利、爱尔兰等还将汉语列为高考科目 。中文在全球应用需求的猛增,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也日益凸显。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企业纷纷出海,各地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活动日渐增加,对中文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柬埔寨,中文比英语更重要,因为很多工作机会要求会中文;在泰国,随着中泰铁路等合作项目的推进,既懂铁路技术又懂中文的人才饱受就业市场青睐;在越南,一些工业开发区、中资企业对中文专业人才或懂中文的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 为了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中文学习需求,中国积极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建成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用户超1600万人,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文学习联盟云服务平台提供3万门在线课程,与中外1600多家机构合作,推动实现中文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可用、易学易用 。海外中文考试人数也在不断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球约有18万余人参加YCT(少儿汉语考试)、HSK(汉语水平考试)、HSK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和BCT(商务汉语考试)等各级别中文考试,比2023年同期增长了约50% 。HSK考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市场化推广,目前全球合作设立考点1404个,2.9万个考场,分布于164个国家 。一年一度的“汉语桥”大赛,自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累计吸引全球超过170万名喜爱中文的青少年参与;“汉语桥”夏令营项目累计邀请100余个共建国家近5万名青少年来华访学,支持143个共建国家10万名中文爱好者线上学习中文、体验中国文化 。 联合国中文日的设立,不仅是对中文的认可和推广,更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契机。中文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世界积极传递联合国的声音和主张,为多边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语言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中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将更加重要。相信在联合国中文日的推动下,以及全球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中文将如同一座跨越国界的桥梁,连接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我们共同期待,中文之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语言力量。 2025.4.20 责任编辑:Nina Chen